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关于陶瓷唯一的5A景区

发布时间:2021-06-25 | 来源:行影135 | 阅读次数:2779

对于景德镇的印象,最初来源于“瓷都”这个称号,与钢都、煤都等等城市相似,以一种物产而著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近代现代工业,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而且工艺精湛,曾经作为当时中华文明的代表,领先世界数百年,因此瓷器和中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China”。

从五代开始,景德镇开始生产瓷器,到宋代开始繁荣起来,出现了"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明、清时御厂的设立,集中了原材料、人力、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促使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开拓让散落分布在各个村庄的小作坊集中起来,成就了大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业者越来越多,形成了"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的局面,景德镇成了"五方杂处"、"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一直以农耕文明为主流,兴起于一千年前的景德镇制瓷业,作为传统手工业文明显得独具特色。细致的分工,社会化大生产更接近于近代工业,由此还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向往已久,终于有机会来到景德镇,了解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陶瓷文化,当地人推荐,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一扇最好的窗口。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被尊为"风火仙师"的明代烧瓷技师童宾的塑像。童宾并非神话 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考证,童宾为明代人,字定新,生活在公元1567一1599年,浮梁里村人。童宾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亡,于是投师学艺在瓷窑干活。

在明代,督造一职经常由太监担任。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命抵督造大龙缸来到景德镇。可是大龙缸体型巨大,工艺复杂,烧造很多次也没成功。潘相着急了,使出各种手段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愤恨不已,起身抗议,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第二天开窑,龙缸竟然烧成了。为了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瓷工们称童宾为"风火仙师",并在 窑厂旁边建起了"风火仙庙"。烧造瓷器风与火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景德镇地区传统民间称之为“风火神”、“窑神”,“童公窑”也被称之为神窑。

景德镇制瓷有72道工序,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在古窑民俗博览区专门设立了传统手工制瓷 作坊,在生产加工的同时向游客们展示工艺。加工好的泥料经过拉坯、 利坯、施釉、画青花等一道道工序渐渐成型,一块块泥巴在工匠师傅们手中加工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熟练高超的技艺让我们大开眼界。

烧窑在制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工好的成坯要经过烧制这一最关键的工序,才能烧制成成品瓷器。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瓷窑。第一个看到的是成型于清代的镇窑,这是古代瓷窑的最终形态也是最高水平,是经过数百年实践的探索钻研,发展成熟的形态,这其中凝聚了景德镇窑工们数百年的汗水、经验和智慧,也代表着当时制瓷窑炉营造技术的世界最高科技水平。这座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已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在镇窑对面有一座狮子窑,狮子窑上方还有一座明代的代表窑型葫芦窑,因形状像葫芦而得名,这座葫芦窑可不简单,据说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都出自此窑。除了镇窑、葫芦窑、狮子窑,还有元代的馒头窑,宋代的龙窑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这些古窑都会复烧几次,是窑火的延续,也是精神的传承。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景德镇在城区改造的过程中,把散落在市区的几处古窑场、古作坊和古建筑进行异地迁建,集中起来打造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部分组成,成为探访景德镇陶瓷文化最集中,最精华的旅游区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瓷器独树一帜的风格,历经千年沉淀与历练,陶瓷业在景德镇形成了完整精密的手工工艺体系,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难以企及的。千年瓷都名副其实,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文章搜索

专栏直通车
返回顶部
建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