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瓷画上的“贵族艺术”

发布时间:2022-10-25 | 来源:景德镇日报 | 阅读次数:3025

fee3d7eab4d0cb78fc4c5c290e90774.jpg

 汪野亭·粉彩山水高士图圆瓷板(资料图片) 

    

“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又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故此可以绘制出少见的绚丽色彩,《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碑之作。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流行隋唐、两宋宫廷的绘画技法,南宋时期有二赵(伯驹、伯骕)以青绿山水著称;明代有仇英、张宏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新格局,使青绿山水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清代有吴滔。可以说青绿山水经过几代画家的发展和传承,这种传承与宫廷的绘画技法,逐步形成了一种“贵族艺术”。

自古至今,中国文人们都爱寄情山水,在瓷器上做山水也不算新鲜。但青绿山水画需要几十种同色系的颜料调配,然后再画于光滑的陶瓷上,陶瓷上的天然矿物颜料在高温下极难控制,要使前后景物呈现宣纸所没有的立体感,对釉料调配与用量要求极高。自清末民初方才由珠山八友的汪野亭移于瓷绘,称为始祖,经后人完善,终成为一种成熟的瓷绘技法。

汪野亭(1884—1942),又名汪平,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市乐港镇传芳村人。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陶瓷画家,“珠山八友”之一。青年时汪野亭就学于江西陶业学堂,初期从张晓耕、潘淘字学画花鸟,后改学画山水。民国初年25岁的汪野亭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开始绘瓷,刻意求精,勇于创新,成为著名的陶瓷彩绘画家。他创建的“平山草堂”画室,作画神速,王琦称他为“汪快手”。青年时作画注重仿古,攀摹沈周、王石谷之作,皆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他的国画造诣颇深,又立意改革陶瓷画,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

汪野亭最擅长粉彩青绿山水瓷画和墨彩山水瓷画。他绘青绿山水独具风格,作品在运用传统粉彩画法的基础上,开新粉彩青绿山水之先河。他的作品中画山多用短线与披麻皴。绘树叶多用雨点皴,所绘青绿山水自然清丽。与传统粉彩相比,其色彩更接近于中国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可工细、可奔放、可纯以线描、可多种皴法并用、可染擦浓淡,随心所欲。烧成后,乃见一层淡雅的紫色保护着画面,使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用色方面吸取了古代中国画的营养,多用淡绿、赭石渲染,用深绿及墨彩皴染山冈、树木、屋宇,层次分明,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早在1915年,他绘制的《江山胜境图》瓷板画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以独树一帜的画风,技压群芳荣获金奖。1937年,时任浮梁县长的林抚民请汪野亭为国民党元老程潜将军绘制的粉彩·山水人物四条屏,长80.5厘米,宽19厘米,尺寸如此之巨的汪野亭四条屏瓷板极为罕见,堪称大师重笔,1937年正是汪野亭艺术创作的鼎盛成熟时期,代表了其极富标志性的粉彩青绿山水瓷画的最高水平,他的山水画也被称之为“汪派青绿山水”。

笔者曾在网上欣赏汪野亭于1940年绘制的一幅粉彩山水高士图圆瓷板,这幅作品采用粉彩装饰手法,用笔细腻,用色考究,笔墨用之恰到好处,设色清晰秀雅,远观构图大气磅礴,山水相连;近看,在层峦叠嶂的山峰和交错贯穿的流水之间,山峰脚下的树木饱含生机、芳草鲜美,观者总能寻得茅屋宝塔、僧人渔翁、轻舟飞鸟、深林古寺,细节精巧,境界清旷和美。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文人们心中桃花源的必备要素,观者能共鸣到汪野亭在创作此作品时,已将自身投向山水中,描绘都是诗情画意,更让如今的我们仿佛置身在陶潜所述的桃花源中。

汪野亭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他晚年心依佛门,喜交僧友、道人,平日他念经打坐,致力于修身洁行,脱凡弃俗。每有闲暇必往山寺小住,与僧友参禅悟道,远离尘俗,感受寺庙之灵气,品尝清淡的斋食;静研画理,感悟生命,挥毫题诗作画,在画中让世人领悟一番离凡俗、纳清雅之情怀,故汪氏青绿山水瓷画最具隐逸之气,与中国文人所追求寄情山水间的超然洒脱遥相呼应。

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曾在《希平草庐诗稿》中留下《珠山八友记实诗》。对于汪野亭,他如此描述到:“烟水苍茫画二山,孤云未许俗人攀。闲中每喜寻僧语,静里常思学驻颜。”短短几句,浓缩了这位艺术家最真实的点滴日常,那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或者正是他酿成其青绿山水之作的精华所在。 

 


文章搜索

专栏直通车
返回顶部
建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