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可谓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座城市仅凭单一手工业就兴盛千年的奇迹。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郭沫若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参观时即兴挥毫,题诗赞美:“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
瓷器与“China”同名
在制瓷业十分繁荣的宋代,景德镇何以“出圈”?如果无法选择出身,那就改变未来,从景德镇的励志故事中,或许可以获取这样的启示:人生并非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景德镇,自古便“水土宜陶”。所谓“一方瓷土育一方瓷艺”,在这块为瓷而生的土地上,似乎一草一木均可为制瓷服务。由于地处江南丘陵区,四周的山岭不仅遍布着丰富的制瓷原料和茂盛的林木,还成了古代抵御战争的天然屏障。相对闭塞的环境,在战乱时期却是一种庇护。北宋末年,战火纷飞,昔日有名的窑口或荒废衰落,或随战火损毁,难得偏处赣东北一隅的景德镇得以保全。靖康之变后,曾经以瓷为生的北方窑工开始南迁,他们将先进的制瓷工艺带到了这里。
流淌的母亲河——昌江,也是景德镇瓷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昌江穿镇而过,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财富之河、生命之河。繁荣的水运不仅带来了制瓷原料、燃料和生活用品,水流也为窑业生产提供动力。为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后来的窑口大多依河而建,一条狭长的带状城镇就这样沿昌江南北绵延10余里,构成了景德镇的城市布局。
松木油脂多,燃烧时火焰长、热量高,是烧制瓷器的理想燃料。作为远近闻名的竹木之乡,景德镇拥有丰富的松木资源,其窑口的燃料多半只需就地取材,节省了运费,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
正是得益于此,景德镇的瓷器久负盛名、远销海外。当外国人看到制作精美的瓷器,无不啧啧称奇。而英文中的“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共享同一词源,无形中也让景德镇瓷都地位更加凸显。
古巷里的春秋
“四山八坞、九街十巷、三洲四码头、一百零八弄。”唐宋以降,景德镇即是“沿河建窑,因窑成市”。两岸有数不清的里弄,这些老街巷有的因商贸繁盛而得名,如爆竹弄、绣球弄等,有的则以街上大户人家的姓氏命名,如江家弄、彭家弄等,它们都见证了这座城的历史变迁。
据《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早在唐末,彭家弄所在地便聚集了多户彭姓制瓷者。到了宋中期,因瓷业发展迅速,窑户和坯房不断增多,里弄逐渐形成,便得名“彭家弄”。
整齐的马头墙依次排开,青红相间的砖墙爬满绿苔,无声诉说着彭家弄的岁月沧桑。路面中间是青石板,两边则是密密麻麻的废弃窑砖,经高温历练过的窑砖,坚硬无比,砖皮敷一层俗称“窑汗”的褐亮釉质。巷弄里的房屋虽呈现纷繁样式,却无一例外地都用窑砖砌墙,配以窑渣护坡,结实牢固且透水性强,这也是景德镇古巷弄建筑鲜明的特色。整条老街依古窑分布而建,集“窑、作、居、厂”于一体,因此,部分房屋中间搭有一段很短的“天桥”,用于缩短瓷器的搬运距离及减少搬运过程的破损。窑房遗址、作坊、民居等历史古迹保留着景德镇人清晰的生产生活痕迹。在这条古老巷弄里,人们与随处可见的陶瓷文化印记打着照面,仿佛走进了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窑厂,一幕又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向人们涌来:
宋代的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景德镇,一条条狭窄的里弄连接着数百家窑炉和作坊,沿东西方向径直通向波光粼粼的昌江,精美典雅的瓷器在点点帆影中运往远方,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
……
碎瓷片拼起的往事
宋后,“瓷”事仍在继续。明代,几件素三彩的鸭型香薰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型,打碎后被掩埋于地下500余年。如今,“香薰鸭”重见天日,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火出圈”,还成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形象代言鸭”——以其为原型的文创IP形象“岁岁鸭”一经面世,便成了网红。
其实,御窑厂下还埋藏着无数碎瓷片。数百年后,正是它们给后人留下线索,而其背后,则是一段段关于御窑厂的故事。
元代时,讲究以白为先、以白为尊,白色的瓷器遂成为帝王的珍爱之品。因此,景德镇白瓷在那时有了空前发展。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磁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人们普遍认为,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入明以后,在原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由于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御窑厂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闻名,代表了那个时代瓷业的最高水准,也将景德镇的瓷业带到了另一个高峰。
那么,这些深埋地下的碎瓷片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御窑厂具有严苛的瓷器挑选及管理制度,常是“百不得五”,为避免烧成的瑕疵品或落选品流入民间,需打碎埋于地下。在这一标准规范下,冠名御窑厂“出品”的,必属精品。经过几十年的挖掘和保护,目前已出土了近2000万片碎瓷片,一堆堆黄土、一堵堵窑墙仿佛在讲述那段沉寂已久的往事和曾经的辉煌。精中选精,宁缺毋滥,这既是匠心致远的先决条件,也是苛求完美的极致态度。古人的断舍离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美学?
因瓷而变,才能因瓷而兴。古老的景德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生,创新的故事在此不断书写。一个个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秉持对瓷的那份匠心、耐心、恒心,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出品